2023广西高考395分理科能上什么大学?有哪些好大学适合广西395分左右的理科生志愿填报?今天升学无忧网为考生家长们挑选一些录取率最高的大学(优先推荐本省公办院校),也是最好的大学,欢迎选择参考!
一:广西高考395分左右能上什么好大学
2023年广西考生理科395分能报考的院校一共1106所,排在前10名值得推荐的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精准脱贫其它)、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外合作)、桂林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北部湾大学(精准脱贫其它)、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其它)、中国民航大学、绥化学院。
1.2023广西理科395分能上的好大学名单(省内排名)
名次 | 院校名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批次 | 录取概率 | 院校排名 |
---|---|---|---|---|---|
1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精准脱贫其它) | 383 / 108484 | 二本 | 稳 | 400 |
2 |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 378 / 112002 | 二本 | 稳 | - |
3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外合作) | 373 / 115624 | 二本 | 稳 | 246 |
4 | 桂林学院 | 371 / 117057 | 二本 | 稳 | - |
5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362 / 123651 | 专科 | 保 | - |
查看广西理科395分可上院校(1106所)完整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2023广西理科395分能上的好大学名单(省外排名)
名次 | 院校名 | 最低分/最低位次 | 批次 | 录取概率 | 院校排名 |
---|---|---|---|---|---|
1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414 / 86898 | 二本 | 冲 | 391 |
2 | 北部湾大学(精准脱贫其它) | 411 / 88929 | 二本 | 冲 | 400 |
3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其它) | 390 / 103570 | 二本 | 冲 | 400 |
4 | 中国民航大学 | 383 / 108484 | 专科 | 稳 | 230 |
5 | 绥化学院 | 383 / 108484 | 二本 | 稳 | 440 |
6 | 湘潭理工学院 | 382 / 109176 | 二本 | 稳 | - |
7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376 / 113441 | 二本 | 稳 | - |
8 | 烟台南山学院 | 375 / 114175 | 二本 | 稳 | - |
9 |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 370 / 117788 | 二本 | 稳 | - |
10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 361 / 124365 | 专科 | 保 | - |
查看广西理科395分可上院校(1106所)完整数据请进入: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温馨提示:以上“2023年广西高考理科395分可以上什么大学”参考的是2023年及往年的招生和录取数据,由于各个大学专业录取分数不一样,数据比较复杂,只列出了部分院校,2023年的考生可前往“模拟填报志愿”系统进行更准确的查询。
二:广西395分理科适合报考的大学简介: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精准脱贫其它)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内,创办于1979年,曾先后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整建制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现为中国宇航协会理事单位、广西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单位。办学40年来,学校以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为服务面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一直致力于建设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创建于2002年4月,原名为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200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独立学院),2006年3月,教育部同意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现设有法学系、管理系、国际贸易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体育系、文化传播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艺术设计系、思政理论教学部等9个系部,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生9339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外合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广西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广西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