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复习时要注意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讯,供大家参考。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2.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3.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4.建国初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
5.一五计划(1953—1957年):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6.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8.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民族脊梁: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
11.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开始:1966年《五·一六通知》《十六条》的通过。结束: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召开。思想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策: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3. 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内容: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4.经济特区:1980年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加海南。
1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6.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17.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复习历史的注意事项多了解:既然有了课本上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应该是不够的吧?其次你应该更加的深刻了解课本知识的背景,人物。上网查资料,请教老师。使你的课本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高出其他同学一大截。
多阅读:阅读量也是很能帮助你在这个学科中鹤立鸡群,你早许多人知道这些历史不仅丰富了你的课外生活,打发了闲暇时光。更能使你学到这个科目的时候比其他同学轻松
不局限于课本:光课本知识的储备肯定是不够的,你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钻研你想要知道,了解的。
学了要记,自然的记进心里:如果学了就学了罢,左耳进右耳出,又有何意义呢?不如不浪费时间,自然是要记下来的。也不必担心记不住,只要你抱着愉悦的心情认真的态度做完后大半都记得,不需花过多的时间。
1、基础性选择题
设置活动情景、由现实切入题。
复习指南:第一,体验历史,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在此基础上,牢记知识,夯实基础。第二,关注社会现实热点,如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社会,经济全球化问题等。以及涉及周年问题的知识点。
2、综合性选择题
考点综合。一道题涉及到几个考点。这种考点的综合不止于一课内,不止于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即以古今中外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综合考查。
复习指南:平时注意积累知识,巩固基础。否则,即便开卷,看到类似问题,也不会有查阅资料的意识,做错题了也不知道。另外,做好专题复习,从不同角度归纳整合知识。
能力综合:(1)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复习中注重整体把握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理顺。前一个事件的影响往往可以成为后一个事件的背景,这样就可以起到知识点间的前后联系。
(2)要形成“大历史观”,中国历史本来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要尽量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学活历史,提高能力。如抗日战争与二战;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等。
(3)有史实论证观点,是课改考试的重点。课本中的观点包括影响、性质、结论等,这些一般难以记住,或易记混,解决方法是:结合相关史实分析理解观点,要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