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以及赏析,欢迎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的一章,因为它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一段,是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写得最远的一段了。
这里有环境描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着重的写环境,“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这四个形容词,突出了百草园的美丽。在这个百草园中,鲁迅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在这里感受了许多
乐趣。还有鲁迅在冬天捉鸟的情形,更是体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可爱。然而这些只是短暂的,鲁迅被送去私塾了。
封建社会的书塾,十分严厉。不许学生问学习之外的事情。有一次,鲁迅问“东方朔”与“怪哉”,结果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学生们读古文,先生都不告诉他们什么意思,只是让他们漫无目的地读书,并且还要全背下来。
鲁迅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如此精彩?⑴ 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⑵ 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⑶ 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⑷ 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 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 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 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 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⑹ 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上一篇:内蒙古最新高中排名前二十2024
下一篇:2024最新太原小学排名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