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大埔有没有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发展比较久的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我知道一个:百侯幼儿园
梅州市大埔县百侯幼儿园创办于1936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有3个班80多个幼儿,5位教师。现有8个班300多位幼儿,22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9人,全体教师都达到合格学历。大专毕业9人,中专毕业9人,有专业合格证书4人。园舍从原来只有214平方米的旧祠堂发展为楼房,现占地总面积(含绿化面积)257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53平方米,规模由小变大,保教设备较齐,制度健全,园风良好,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是我国办得最早最久的一间农村幼儿园之一,办园以来,英才辈出,饮誉海内外。
田家炳是香港化工业大亨。1919年,他出生于广州梅州市大埔县。16岁父亲逝世后,他弃学从商,先到越南推销瓷土,后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
1958年,田家炳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塑料厂、田氏化工城,逐步创办起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
1980年,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大家称他为“香港人造革大王”,他却自谦:“我是做小生意的!”
在大陆,田家炳素有“百校之父”的美誉。
1982年,他成立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田家炳基金会。至今,该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
田家炳从小立下做好人好事的志向。求学时,他最喜欢看学校的记录捐赠事迹的芳名录,并期望自己成为芳名录上的人。
1984年,田家炳将化工厂的经营权交给下一代,并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
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以教育为核心的慈善事业中。
每次外出,田家炳的行程都相当紧凑,往往一周走访几个城市。出发前,他都要再三叮嘱相关单位接待一切从简。他总是自带水杯,当某些学校的接待人员递给他矿泉水时,他总说,矿泉水没喝完扔掉,太浪费了,而且不环保。
2000年,82岁的田家炳将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售出。所得款项,全部投向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他自己则租住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小公寓。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早年他接受访问时回忆。
而在《卖屋、租屋与捐资助学的情怀》一文中,他这样写到:“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琅琅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一掷千金捐赠大陆教育事业的背后,田家炳乐于过简朴的日常生活——儿女婚嫁一切从简,他的80岁大寿也不摆酒。
更多朴素作风隐藏在一些生活细节中。
他的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他戴的电子表,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2009年,《梅州日报》记者采访他时,他穿一件40多年前的西服。
在外人看来,田家炳过着刻板的晚年生活:早上6点起床锻炼,做自创体操、散步;四片面包涂果酱的早餐四十多年未变;有时从家步行到地铁站,到田氏企业中心看看,儿女要来接送,他都摆摆手。
2009年,为大基金会善业,田家炳将田家炳基金会托管给香港专业人士打理。他任董事局荣誉主席,没有投票权。
田家炳的一生,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
来源:凤凰网
好了,关于大埔有没有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发展比较久的有哪些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