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平原大学现在叫什么,中国的哲学家有哪些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我的家乡,有那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历史故事额滴家乡是山东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孙炎;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隋朝有:画家展子虔;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2.山东省有名的历史人物孔子、孟子、鲁班、刘勰、东方朔等。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鲁班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4、刘勰刘勰(约465年—约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今山东省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5、东方朔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当时的皇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省。
3.山东的历史名人有多少分别是哪些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词人、学者周密:机械家王诏;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文字学家王_友;水利家贾鲁、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诗人赵执信;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政治家;经济学家张尔岐,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戏曲作家康进之;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名医徐叔向;兵家孙武;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文学家段成式;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孔融;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戏曲作家高文秀;民间水利家白英;史学家;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孔尚任;哲学家子思;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学家石介;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文学家王恽;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训诂学家、郑玄弟子孙炎;隋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经学家郑玄;史学家;诗人颜延之、政治家;文学家王禹_;学者;经学家匡衡;汉代有;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书画家邢侗;文学鉴藏家;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医学家钱乙;元代有、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文学家谢榛;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思想家;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经学家:画家展子虔;文学家田雯、教育家;诗人储光羲;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训诂学家郝懿行;晋代有;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金代有;思想家;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鲍照;明朝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针灸名医杨作质;诗人曹贞吉;书法家刘墉;书法、绘画家潘伍云;金石学家吴式芬;唐朝有;历史学家傅以渐;;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历算学家张行简;名医臧应詹: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水利家_宽。
4.山东古代历史名人舜帝,山东诸城人姜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
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
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世称为“述圣”。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
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
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
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孙膑(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孟珂(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扁鹊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
战国时医学家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
现存《吴子》六篇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
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
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
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王献之(344~386)字子敬。
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
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贾思勰益都(治在今寿光)人。
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
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戚继光(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沿海入侵倭寇闻风丧胆,创竹竿战法。今山东蓬莱人孔尚任(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
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
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刘墉:宰相刘罗锅高密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5.山东历史名人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人。
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史称孔子。青年时期做过看管牛羊的小官和管理仓库的小官。
中年后开始授徒讲学。51岁时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鲁班(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3,曾参(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后世称为“述圣”。 4,孙膑(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5,孟珂(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
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被称为“亚圣”。 6,扁鹊(前357——前307年),姓秦,名越人。
今山东长清县人。系我国医学事业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发明望闻问切等疗法。 7,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
今山东陵县人。性诙谐滑稽,善辞赋。
8,匡衡西汉时期人,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凿壁偷光来读书,就是他干的。
后官至丞相。 9,郑玄(127——200年),汉末著名经学家。
今山东高密人。 10,孔融(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
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11,管宁(158——241年),是管仲的后代,三国时期著名学者。
今山东临朐人。 12,王粲(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今山东邹县人。
13,刘桢今山东东平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4,仲长统(180——220年),东汉末著名哲学家、政论家。
今山东邹县人。他曾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论点。
15,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今山东沂南县人。 16,王戍(234——305年),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
今山东临沂人。 17,左思(约255——305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
叫洛阳纸变贵的就是他的文章《三都赋》和《招隐》。 18,王羲之(321——379年),今山东临沂城北人。
东晋大书法家。 19,鲍照和鲍令晖,系哥妹俩,是南朝宋诗人。
今山东苍山县人。其中,哥哥与谢灵运、颜延之被人称为“元嘉三大家”。
妹妹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 20,刘峻(462——521年),南朝梁著名学者、文学家。
今山东平原县人。 21,刘勰(约465——532年),今山东莒县人。
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所著《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极大。
22,肖颖士(708——759年),唐代文学家。今山东苍山县人。
与当时名士李华齐名,时称“萧李”。 23,颜真卿(709——785),唐代大臣,书法家。
今山东临沂市人。 24,黄巢(?——884),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今山东荷泽东南人。
25,石介(1005——1045),北宋前期学者、教育家、文学家。,今山东泰安市郊区桥沟村人。
支持并参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政治改革。有著作《徂徕集》流传于世。
26,宋江(?——约1122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今山东郓城县人。
27,荀子,山东莒南县人(这个拿不准) 28,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29,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今山东济南人。
30,邱处机(1148——1227),金、蒙时期,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今山东栖霞县人。
31,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女领袖。今山东滨县人。
32,李开先(1502——1568),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今山东章丘县人。
33,戚继光(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今山东蓬莱人。
34,王士祯(1634——1711),清朝大臣,诗人。今山东桓台县人。
在创作上倡导“神韵说”。 35,赵执信(1662——1744),清朝诗人。
今山东淄博人。18岁中进士。
36,蒲松龄(1640——1715),清初著名小说家,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
6.山东有哪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流传着哪些历史故事山东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山东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丁公村“龙山陶书”,发掘出了中国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拥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这里还是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著名的鲁国和齐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山东因而简称“鲁”或“齐鲁”。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人具有勤劳、朴实、重情义、守信用的传统美德,向以不怕困难、不甘落后、吃苦耐劳、勤俭努力而为世人称道。山东省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五岳之尊”的泰山和孔子故乡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山东旅游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目前,全省共有旅游景点500多处。基本形成了自己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风光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主体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古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近年来,山东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接待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省现有星级宾馆142家,旅行社215家。2000年接待海外游客72.3万多人次,国内游客7006.9万人次。
1、蒋中正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
2、蒋介卿
蒋介卿(1875-1936),名瑞生,字介卿,号锡侯,别号前安,谱名周康,是蒋介石的同父异母兄长,生于1875年,比蒋介石整整大了12岁。生母乃蒋介石父亲原配。西安事变时,由于蒋介卿担心蒋介石被抓后好日子不长,突发心脏病而死。
3、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1938年11月4日),名方震,字百里,以字行,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镇)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早年常读《普天忠愤集》,1901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1906年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
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37年出版了军事论著集《国防论》,是国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并在日后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白崇禧等人。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
4、蒋鼎文
蒋鼎文(1895年1月15日-1974年1月2日),字铭三,浙江诸暨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军阀混战中以“飞将军”名震一时。
5、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在众多黄埔军校有名无名的英雄烈士中,蒋先云以威名赫赫,战功卓越著称。他是红透了黄埔的一期高才生,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了国共两党合作与交往的桥梁。在承上启下,出谋定计,沟通信息和促进团结合作,发挥过无可代替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蒋姓
古代的哲学家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孔子 Confucious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春秋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曾任“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为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先后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馀人(贤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邓析
公元前545-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并创办私学,以所作《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人,宣传法治,“民之……学讼者不可胜数”(《吕氏春秋•离谓》)。他“操两可之说,设无究之词”,对后来辩者颇有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系后人托名所作。
曾子
公元前505-公元前436
〖春秋•鲁〗
(前--前)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行著称。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又主张“慎终(慎重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等。《大戴礼记》中多记载其言行,相传《大学》亦为其所著。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宗圣”。
子思
公元前483-公元前402
〖战国〗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宣扬儒家道德观念“诚”,以为“诚”是世界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核心。孟子曾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世封建统治者尊其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为其所著。
墨子
(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
〖战国〗
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学于当时对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庄周
(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
〖战国〗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地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他继承并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自本自根”、“无所有在”,“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而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齐一无差别)。又以为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仄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为文汪洋恣肆,想象奇丽,。所著有《庄子》。
荀子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28
〖战国〗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董仲舒
公元前179-公元前104
〖西汉〗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馀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为一,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说以“天人感应”说为中心,以为“君权神授”,“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等表示愿望或谴责。又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以论证其“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宣扬“黑、白、赤三统”循环的历史观。所著有《春秋繁露》(经后人附益修改)及《董子文集》。
扬雄
公元前53- 18
〖西汉〗
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而以文章名世。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风格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薄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并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训纂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王充
(约) 27- 97
〖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专事著述。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徵,以病未赴。论学以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气”之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之“灾异”,是“气”变化之结果,与人事无关。又以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遣告》),人之生命与精神,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论死》),不承认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其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遣告、鬼神等迷信,又曾作《问孔》和《刺孟》等篇,反对歭儒家经典变为教条。论文章则强调内容,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自纪》)。并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同上)。所著有《论衡》。
嵇康
224- 263
〖三国•魏〗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銍(今安微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王弼
226- 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玄奘
602- 664
〖唐〗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韩愈
768- 824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頴成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ò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加以创新发展,气势雄健,�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维护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人天生为善,下品之人天生为恶,中品之人可引导至善或恶。但在《师说》中,又以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所著有《昌黎先生集》。
李翱
772- 841
〖唐〗
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
刘禹锡
772- 842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治河北定县)。贞元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又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插田歌》、《竹枝词》及《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所著有《刘梦得文集》。
柳宗元
773- 819
〖唐〗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篇幅精短,笔锋犀利。《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又工诗,风格清峭。在哲学观点上,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还有更高主宰。并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反对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天对》一文,回答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宇宙、自然、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又有提倡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所著有《河东先生集》。
李觏
1009- 1059
〖北宋〗
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学者称盱江先生。南城(今属江西)人。曾任太学助教,升直讲。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道德观念。认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肯定了人的物质生活要求。又说:“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提出“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的主张。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盱江文集》)。
现代哲学家
任继愈简介:
1916年4月15日生,山东省平原县人。
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毕业。1942年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任教,1956年晋升为教授。
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筹建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并与北大联合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
1987年至今,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学术界的代表,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手全译》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词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一O六卷)等。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原名李生萱,后因仰慕马克思与伊里奇(列宁),改名艾思奇。一九二八年留学日本,攻读自然科学并自修哲学。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归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社会科学家联盟”,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七年到延安,在“抗大”讲授哲学并主编《解放日报》。解放后在中央党校任教,逝世前是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并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艾思奇杂文创作不多,但感情强烈,气势恢宏,自成一家。
一九三五年,《大众哲学》的出版使艾思奇家喻户晓。《大众哲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被千万普通民众所接受。它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遭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国民党当局的查禁。它是人们喜爱的一本书,自出版始共印行三十二版。
四十年代去过延安的人都会描述“在延安,毛泽东讲辩证法,朱德讲游击战,艾思奇讲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在黑暗的旧中国启发了千万颗苦闷彷徨的心,许多青年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
冯友兰(中国1895-1990),字芝生,唐河县人祁仪镇人。13岁丧父,发奋读书。先后在开封中州公学、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1年获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民盟中央委员。
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著作近500万言。20年代,他出版了《生理想之比较》。30年代,他编著出《中国哲学史》两卷本,这是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抗战期间,他撰有“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
冯契
(1915—1995)
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曾任上海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
冯契,原名冯宝�,1915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35年考入清华大
学哲学系,抗战爆发后,曾赴延安,并辗转山西、河北等地,参加抗
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联大复学,1941年毕业。1941年至1944年在
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曾从学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离
开西南联大后,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并在
《哲学评论》、《时与文》、《展望》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与杂文。
50年代初,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
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编《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个
人的哲学著作是10卷本的《冯契文集》。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李泽厚著作要目
1、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2、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3、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5、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6、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与刘纲纪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7、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8、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9、走我自己的路(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
10、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与刘纲纪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11、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12、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13、美学四讲(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
14、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15、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出版)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平原大学现在叫什么和中国的哲学家有哪些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