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凌云县简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广西成人高考的考区有哪些,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凌云县简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目前最优质的李子树新品种,有三个,分别是五月脆(又名凤凰李)一点红、蜂糖李、巨进一号。这三个品种,带表了目前最好的三个李子品种。分别对应早中晚熟。
第一、
五月脆(又名凤凰李子)一点红
这个品种有三个名字,五月脆、凤凰李一点红。是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命名的,有人说凤凰李和五月脆不一样,纯属忽悠,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多打听就知道了。这个品种属于早熟品种,在我们四川洪雅县的李子新品种试验基地(海拔520米)、成熟期是在国历(阳历)6月15号左右。此品种,肉质细腻。口感完全超越晚熟脆红李。糖度可达18。平均单果重50克左右。在早熟李子品种当中,当属最甜的品种。并且它是脱骨(离核)的品种,成熟以后,用手一掰,一分为二,果肉分离。皮无苦味、酸味和瑟味。可以连皮一起吃,这是脆红李不具有的特点。耐储存和运输。一经上市,在北京,上海,广州,反响强烈。供不应求。堪称李子的味觉奇迹。适合大规模发展。
第二、蜂糖李
蜂糖李,来源于贵州镇宁县。在我们四川洪雅县的李子新品种试验基地(海拨520米)成熟期是在国历7月10号左右。属于中熟品种。此品种是目前中国李子品种当中最甜的品种,我们亲自测定,其糖度可达20。脱骨(离核)成熟后可以掰开。皮无苦味、酸味、瑟味可以连皮一起吃,其的果香味浓郁,而且带有蜂蜜一般的香甜味。故名蜂糖李。个头在平均在65克左右。货架期长。耐储存和运输。目前,种植规模少。很多人听说过,但不曾吃过真正的蜂糖李。市场上,由于售价高、有很多假冒的蜂糖李。真正的蜂糖李绝对能够匹配其的名气。适合大规模种植。品质称雄。
第三、巨进一号
巨进一号,来源于四川洪雅县,在我们四川洪雅县的李子新品种试验基地(海拨520米)成熟期是在国历(阳历)8月10号左右。属于晚熟品种。在海拨高的地方成熟期可能更晚一些。作为李子晚熟新品种,它具有以下特点:巨进一号:平均单果重45克左右,口感脆甜,果皮没有苦涩味和酸糖度可达17左右,果粉厚,耐贮运,货架期7至10天,采摘期25天左右,亩产达5000斤左右,市场售价高,发展的前景好!
问:目前大家知道的李子树较好的品种有哪些?
有很多。既有土生土长改良的优异品种,也有从国外引进的泊来品。
譬如说从新西兰引进的蜜思李。从意大利引进的索瑞斯李,萨克斯李。从日本引进的大紫红,大石早,艳红李,川岛久田等品种。
更多的是从美国引进的李子树品种极多。
如美国杏李。美国加洲红,大红玫瑰李,早美,澳罗达,乐乐香,黑宝石,皇宝石,安哥诺,玫瑰皇后等品种。
本地土产比较优异的李子树品种如:英川红心李,巴山脆李,四川棒捧李,青菜李(青脆李),江田红丰李,中国糖李,脆红李,桐乡携李等品种。
在清江鹤寄居地,果农比较接受而且消费者青睐的还数巴山脆李,青脆李,棒棒李等品种。
巴山脆李是由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与达洲果茶站在青脆李基础上进行改良杂交组繁的一个新变异优良单株得到的一个新品种。
其生物学特征是李子属小乔木品种。树势半开张,长势强健,枝干皮孔明显叶细长椭圆,较薄翠绿,叶尖较尖边缘有锯齿,花粉量大,可作棒棒李的授粉树。
果实园形,果皮淡黄色,光滑果粉重,果点小稀,果把短梗洼深,缝合线明显。
成熟时果实离核不粘与果肉分离。肉质细腻质脆,香甜可口味浓郁重,品质上乘。
上市时间处于水果空档期,易于销售,商品李附加值高。定植规格稀植3x4米,密植2x3米,适应性广。坡地林地平坝地均可种植栽培。
缺点是降水量大年份,穿孔病红点病严重,须重点防控。
说到李子,最好吃的我还是觉得是小时候吃的那种最“原始”的李子。
其实打小我就爱吃李子,妈妈也爱吃李子。现在还记得小的时候,那会儿一到李子成熟的季节,整个集上就会出售各种李子,绿皮李子最多,那会儿猪血李(就是红色的李子)极少。
以前买蔬菜和水果都是在集上的马路两边,很多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把自己家种的蔬菜和水果等等拿到集市上贩卖。
基本都是拿着自己的背篓,背篓上放个竹筛子,里面放着要买的水果或其他东西,买蔬菜的基本都是拿个蛇皮袋平铺在地上,再将菜摆在上面叫卖。
可惜这种场面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我想我说的这种李子,现在吃过的人不多,外面卖的可能也基本没有了。
我喜欢吃比较熟,但是还没熟透的那种青李子,颜色成微黄的绿色,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就裂开了,里面的核十分小,而且果核和果肉已经没有连在一起了。
这样的李子吃起来,口感微涩,有一点点酸也参杂甜,但是清脆可口,现在买的李子没有那种味道,而且用手也分不开。
自从离开家,这么多年来再也没吃过那种李子,它的味道现在只存在于小时候的记忆里了。
不知道您是否也吃过这种李子,是否也很怀念呢?
李子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由于其特殊的口感使得李子近些年来有极大的市场,其主要优良品种如下:
1、美国红血李
果实开始着色即可食用,不涩不酸,成熟后果皮鲜红,果肉鲜红如血,果核极小,呈扁梭形,完全离核,可食率98.5%,肉质细脆,甘甜爽口,含糖量19% 20%,是含糖量最高的李子。美国红血李果实大而匀称,平均单果重115克,最大果重165克。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采收时果实硬度大,果实耐贮存,常温下可放20天,冷库中可贮藏至翌年春节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对细菌性穿孔病抗性强,由于果皮韧性大,不裂果。
2、新李1号
果个整齐,果皮底色黄绿,上覆鲜红色霞,果粉中等,外观美丽。果肉黄色,肉质软,纤维细,汁多味甜,有浓郁清香味,品质上等。极耐寒,较耐盐碱。
3、日本李王
果实近圆形,果皮浓红色,全面着色,果点不明显,外观极美丽。果肉橘黄色,多汁,出汁率达70%,含糖量高达17%,香气浓,酸味少,品质极上乘。丰产性、连续结果性均好,无采前裂果和落果现象。
4、艳红
特早熟巨李艳红是近年通过芽变选育而成的一个李子新品种。它集优质、高产、果特大、特早熟于一身,经济价值高,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品种。艳红果实呈圆形,两半部较对称,缝合线较浅。幼果果皮青绿色,膨大期紫红色,完熟期紫黑色。果肉金黄色,果核平均重1.5 1.7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3.2%,可食率98%,经后熟肉质转软溶质,风味甜,香气浓。
5、圣玫瑰李
圣玫瑰李果实中大,卵圆形,平均单果重68.5克,最大果重99.2克。果皮光滑有光泽,底色黄绿,着色全面鲜红艳丽。果肉金黄色,质地致密,硬溶质,汁液丰富,风味酸甜爽口,香气浓郁,品质上等。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 14%,果核小,粘核。
综上,李子树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重要果树树种之一,李树有适应性强、对土壤和气候要求不严、既抗寒又耐高温、既抗旱也耐湿、结果早、易管理的优点,适宜选择优良品种栽植,可获得较高经济价值。
大家好,我是农村燕姐,
四川冰脆李子最好吃,而且,四川冰脆李子价格不菲,冰脆李子甜而不酸,而且颜色非常好看,四川冰脆李子都是半边红,半边青,
去年我在浙江温州开水果店,我店里所销售的冰脆李子,这是从四川空运邮寄过去的,从小我也吃过很多李子,在我们老家的李子又不脆又酸,而且还个小,
我做了十年水果,每年店里也会进很多李子来卖,但是这十年,我总结出来,还是四川的冰翠梨子最好卖,而且价钱好,去年在温州,四川兵车厘子,我买到35块钱一斤,而且客户吃了都会回头再来买,就是说买到李子最旺盛的季节,我也能买到15块钱一斤,这样的价格,带一个做水果的来说,相当好,冰脆李子挣点小钱是不愁问题的
大家好,我是客家小析,韶关翁源人,我们那里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三华李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李子就是三华李。三华李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据《翁源县志》历史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种植三华李。可见其历史悠久。在明朝崇祯年间,山西翁大立久闻翁源人杰地灵,千里寻源而去,当时正好赶上三华镇三华李成熟的季节,翁源县令就献上一盘罗江蜜李,吃一口满口留香,翁大感惊奇,就问这是何物,县令答曰三华李,从此沿用三华李至今。
如今,三华李在翁源种植面积就高达几十万亩,年产20万吨以上,是广东省最大的三华李产业基地。
三华李每年的6月份成熟,也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会陆陆续续上市。不过,因为三华李实在太受欢迎,外地人一般是买不到正宗的三华李的。前段时间,网上已经有人开始卖三华李,其实那些都不是产自于翁源县的,是其它地方的三华李。
三华李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呢?
第一、翁源县位于广东省,属于亚热带气候,很适合三华李的生长环境,而且翁源主要是盆地为主,三华李一般都是种植在上坡上,土质都是黄土,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有助于果树和果子的生长。
第二、三华李种植历史久远,品种比较优良,三华李皮薄、肉脆,入口留香,特别好吃。当时我在深圳上班时候,曾让家人寄来三华李,同事吃了都说好吃。别看翁源离深圳只有三百多公里,但是在深圳,你是买不到三华李的,只能买到双华李,因为三华李实在是供不应求的。
所以,那个品种的李子好吃,我就推荐家乡的三华李,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或者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是客家小析,期待您的关注。2、胭脂李,胭脂李是武宣县名特色水果,因李子成熟后汁多,皮层松脆,红的,像渗入一层胭胎而得名。个大匀称,肉质鲜红汁多果甜,脆而爽囗
记的双击,加关注,爱你们么么哒!
大家好我是桂北张哥!好吃的李子必须算上我们家乡的珍珠李一份了我为家乡代言介绍一下家乡龙滩珍珠李,让全国的吃货宝宝们知道还有叫一种李中皇后的美味李子其名曰龙滩珍珠李
龙滩珍珠李是广西河池市天峨县从当地八腊乡本地野生李中选育出来的新李果品种,由于该果品结果密集,颇为丰产,挂在枝条,酷似串串珍珠,故取名珍珠李。龙滩珍珠李适宜种植在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龙滩珍珠李是从天峨县野生李中选育出的新品种,被誉为“李族皇后”之称,系广西第一个自行选育的李果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特晚熟(八月上中旬成熟)、自花结实、丰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优异等特性,被评为广西果树优良单株和优良果树品种,属无公害和地理标志产品。果实近圆形至扁圆形,果实大小适中,平均单果重21克;果面深紫红色,外观美;果肉淡黄至橙黄色,酸甜适中,肉质细嫩脆爽,果肉有香味,风味佳,果肉完全离核;果皮稍厚,耐贮运。
天峨县东邻南丹县,东南接东兰县,南连凤山县,西倚乐业、凌云县,北与贵州省罗甸县隔河相望;龙滩珍珠李地域保护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境内六排镇、向阳镇、岜暮乡、八腊乡、纳直乡、更新乡、下老乡、坡结乡、三堡乡等9个乡镇。
天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天峨龙滩珍珠李特有的品质,产自天峨境内的龙滩珍珠李具有特晚熟、口感好、早结丰产、抗逆性强、品质优异等特点。龙滩珍珠李被誉为“李族皇后”,2011年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评选为“100个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2年又被该协会评选为“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龙滩珍珠李又被评为“2015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11月,天峨县被中国特产协会授予“中国龙滩珍珠李之乡”称号。今年7月,经龙滩珍珠李具有特晚熟、口感好等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贵州、四川、重庆、海南、广东、香港等地。
杏李子新品种一一红香妃李。
看到以上名位达人介绍的李子品种都不错。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李子新品种,红香妃杏李。
红香妃李是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果树站最新选育的“红肉”杏李杂交新品系,她是由恐龙蛋和美国红宝石天然杂交实生种子育成的,该品种在山东临沂8月中下旬成熟,果重150克最大200克,果肉红色,果实外面也能着鲜红色,果面光亮蜡亮,富有光泽,果实甜美有香焦和菠萝的复合口味,香味浓郁,吃一口让人回味,香甜爽口。
是一个咱中国人自已的杏李杂交种。目前国内未报道过,这一品种的出现倍受国人和李子爱好者的观注。
该品种,自花结实,无须配授粉树,产量高,亩产可达6千斤以上,适合杏李栽植区域栽植,大有发展前途。
详情百度搜索《咱中国人的红香妃李》。
本贴由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果树站编辑。更多技术和信息随时发布,欢迎关注和私信联系。
你好,李子品种真的8太多,要问最好的品种的话其实要看从什么方面评选吧,在我们老家最主要的就是种植李子树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下面我就来给你介绍介绍我们当地的品种!
青翠李,皮薄多汁,个大味甜。其中又分早熟,中熟,晚熟!目前来看晚熟和中熟价格最好!
红翠李,顾名思义,颜色鲜红,味道个头都不错唯一就是皮厚!也分中熟和晚熟!价格也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这里的话也就属于这两个品种成规模,有市场,有效益也最受种植户的青睐!
最后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当地的好品种!
南宁市:市辖区、武鸣区、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只开考专升本)。
柳州市:市辖区、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广西科技大学。
桂林市:市辖区、临桂区、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龙胜县、平乐县、荔浦市、恭城县、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梧州市:市辖区、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
北海市:市辖区、合浦县。
防城港市:市辖区。
钦州市:市辖区、灵山县、浦北县。
贵港市:市辖区、平南县、桂平市。
玉林市:市辖区、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北流市。
百色市:市辖区、田阳区、平果市、靖西市、凌云县、隆林县。
贺州市:市辖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县。
河池市:市辖区、宜州区。
来宾市:市辖区。
崇左市:市辖区、扶绥县。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中山大学的文科主要集中在人文学院,有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四个系。其简介如下:
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创办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系。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称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1953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又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中文系本科只设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1994年12月,我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本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固本培元,加强学生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系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已实施多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我系在校本科生达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余人。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现有8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以及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深厚,学术梯队整齐,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及文体学的重要基地。中国戏曲史是本学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起、董每戡在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为全国戏曲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及诗文的专著,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亦是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出版的《金文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等著作,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该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文艺学学科包括文艺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比较研究,尤其关注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献和岭南文献。该学科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同建设的博士点学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该学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系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建系初期,傅斯年、顾颉刚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与岭南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拓者们奠定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优良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开设了历史学科各门基础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传统中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是国家设立的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世界史、历史人类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史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历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系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房、多功能讲学厅、多媒体教室和多间小型学术会议室等,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将教师、研究生和有关办公室所用电脑连为一体的局域网,拥有专门的因特网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目前正在建立数字化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中心。
本系与海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本系也有多位教师被邀请到海外访问和交流,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学者曾先后与本系教师开展各种课题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为本系客座教授,并为本系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日本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朱鸿林教授等。
中山大学哲学系概况
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先后担任系主任。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巴利文、梵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1979年,梁钊韬开始筹建人类学系工作,他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经过多方奔走,1981年春,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立人类学系,本科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设置文化人类学专业。系主任为梁钊韬,容观夐和李松生任系副主任。1981年秋季正式招生,两专业各16人。1981年,梁钊韬被国家授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自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1985年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梁钊韬之后,冯家骏、黄淑娉继及苏建灵先后担任系主任,其后陈运飘担任代系主任。1987年教育部批准在原文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学博物馆",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周大鸣教授被任命为人类学系系主任。这一阶段,人类学系对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外加强与系友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在三个层次上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加强与省内地方部门的联系,例如与广东省民族学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药学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山大学法医学系、深圳市博物馆和中山市博物馆等单位的定期联系。其次是与国内的诸多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加强与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联系,保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对话。通过这些联系,提升了我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发言权和学术影响力。再次是国际联系,我们依托教师个人交往优势,以本系为实体,同时鼓励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访问。
人类学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术地位。例如1999年12月我系举办“庆贺容观夐教授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2000年我系与国家民委等单位合作,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中期会议。2001年12月,“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系为会议最主要的主办单位。2002年8月,我系举办“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我系举办“河流与文明学术讨论会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科研教学工作交流会。2004年12月,我系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2005年3月~7月,我系与历史系共同承办“广州市文博干部高级研修班”。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引进人才时比较注意学校的来源,针对各校的学科优势,择优录取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完善学科设置,我系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我系招收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系制定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科研战略。积极开拓渠道寻求科研课题,例如在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的同时广泛争取横向课题。在考古学方面,积极与国家文物局,湖北重庆三峡文物办联系并获得研究课题,2005年9月,我系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在人类学方面,2004年我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并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又扩展了教师的科研空间。我系还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课题。此外还争取国外的合作,如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课题。
获得奖励情况:几年来,我系教师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学术奖励,例如刘文锁副教授获得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邓启耀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陈华副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数字化教育高峰论坛”优秀奖;郑君雷副教授获得教育部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周大鸣教授等获得“中山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二等奖、“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黄淑娉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2002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奖”并获“桐山奖励金”;刘昭瑞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何国强教授获得2003年度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奖;周大鸣教授和麻国庆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周大鸣教授等获得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计划支持。周大鸣教授获得2004年度相山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200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2005年度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系有7人获得“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资格。人类学系获200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成果一等奖(集体奖)。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2000年,以人类学系为依托建立"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岭南考古研究中心",2001年我系与中文系合作建立"民俗学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合作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2002人类学专业被国家评为重点学科。我系今后五年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发挥该学科易于直接与国际对话的长处,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和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创建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跨学科设计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以基地为依托聚集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现代民族与地方经济、民俗文物学、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群与极端信仰研究等方面出一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2004年8月,我系与历史系,中文系开始共同建设“985工程-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
人类学系复办至今(截至2006年4月),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有教师一人兼行政事务。合同制人员3人。
文章分享结束,凌云县简介和广西成人高考的考区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